哪吒汽车官网停摆,为何暴露新能源车行业性问题?

布吉路
国内智能汽车行业正式进入淘汰赛,最近一年开始轮到一些相对知名的品牌上演“消失的它”了。2023年底,威马汽车申请破产;2024年8月,高合汽车的母公司资不抵债;2024年底,极越汽车出现财务问题“闪崩”;现在,哪吒汽车停摆的传闻貌似也要照进现实了。
国内智能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在高度自由化的市场当中,有企业在竞争中倒下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智能汽车不仅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还是一个售后需要长期更新和维护的场景化平台。车企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车载软件系统的维护要如何延续。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大大降低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Lollapalooza
1月6日下午,哪吒汽车官方微博发文称:“在收到用户反馈后,我们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修复官网,目前已恢复正常。对于网络上的倒闭谣言,我们已截图取证”。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愈演愈烈,但最终收益的会是消费者,我们拭目以待。

柏文喜
哪吒停摆传闻照进现实,智能汽车的“身后事”谁来管?
2024年1月6日,哪吒汽车冲上热搜。目前,哪吒汽车官网已无法正常访问,打开后的页面显示“系统维护中,请稍后再试”。相关话题下,不少网友发问:“哪吒汽车你怎么了?”还有人评论称:“不要倒啊,才买了哪吒L。” 另外,也有人发出质疑:“哪有星期一大早上网站维护的啊”。
虽然哪吒汽车官方表示“只是公司网站日常维护,没有倒闭”,但此前其遭遇的多次风波还是让不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对其前景感到担忧。2023年11月,哪吒汽车就被曝出“欠薪、工厂停产”的消息,虽然哪吒汽车方面进行了否认,但随后又有媒体曝出哪吒汽车启动D轮融资的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资金状况的猜疑。
事实上,哪吒汽车只是国内智能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国内智能汽车行业正式进入淘汰赛,一些相对知名的品牌也开始面临生存危机。2023年底,威马汽车申请破产;2024年8月,高合汽车的母公司华人运通资不抵债;2024年底,极越汽车出现财务问题“闪崩”……
国内智能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有企业在竞争中倒下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智能汽车不仅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还是一个需要售后长期更新和维护的场景化平台。车企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车载软件系统的维护要如何延续。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大大降低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购买热情。
“卷”到淘汰赛,知名车企也倒下
在很多人看来,哪吒汽车走到今天这一步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在“蔚小理”之后,哪吒汽车一度被视作是造车新势力的第二梯队代表。公开数据显示,哪吒汽车2022年累计交付量达15.21万辆,同比增长118%,成为首个年销量突破15万辆的造车新势力品牌。2023年上半年,哪吒汽车累计销量也达到6.24万辆,仅次于理想汽车,位列造车新势力第二。
然而,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哪吒汽车的财务状况却并不好看。据36氪报道,哪吒汽车在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亏损,金额分别为13.21亿元、29.08亿元、69.19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达111.48亿元。与此同时,哪吒汽车的毛利率也长期为负,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分别为-50.8%、-41.4%、-8.4%。
哪吒汽车之所以“卖得多、亏得多”,与其产品定位和价格定位有很大关系。哪吒汽车主打的车型是哪吒V和哪吒U系列,售价在10万元左右,主打的是中低端市场。虽然这一市场容量巨大,但竞争也极为激烈,利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哪吒汽车在智能化、品牌力等方面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很难通过溢价来弥补成本。
除了哪吒汽车之外,近年来还有不少知名智能汽车品牌也陷入了生存危机。例如,威马汽车曾经是新势力造车中的明星企业,一度与蔚小理齐名。然而,由于资金链断裂、管理层动荡等原因,威马汽车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陷入停摆状态,最终不得不申请破产。高合汽车则以其独特的定位和豪华的配置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关注度,但高昂的售价和有限的销量也让其母公司华人运通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极越汽车则是吉利和沃尔沃共同打造的全新高端电动汽车品牌,虽然背靠两大巨头,但由于市场定位不清、产品竞争力不足等原因,极越汽车在推出首款车型后并未获得市场的认可,最终也陷入了财务危机。
这些知名智能汽车品牌的倒下,无疑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智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持续盈利能力、没有独特品牌定位的车企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软件定义汽车,车企倒闭谁负责?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智能汽车是一个高度依赖软件和电子设备的出行工具。它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行驶功能,还要具备智能导航、智能语音、智能娱乐、智能安全等多种场景化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和更新。
因此,在智能汽车时代,“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软件不仅决定了智能汽车的功能和性能,还决定了智能汽车的用户体验和品牌价值。然而,这也意味着一旦车企倒闭或停止运营,其旗下的智能汽车很可能会面临软件无法更新、功能无法使用、安全隐患无法修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正常使用和出行安全,还会对智能汽车的保值率和二手车市场造成负面影响。毕竟,谁也不愿意购买一辆没有未来、没有保障的智能汽车。
那么,在车企倒闭的情况下,智能汽车的软件维护和更新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棘手的问题。从法律角度来看,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汽车时与车企之间形成了合同关系,车企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提供软件维护和更新服务。但是,一旦车企倒闭或破产,其法律主体资格就不复存在,消费者很难再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
从行业角度来看,虽然有一些第三方机构或平台可以提供智能汽车软件的定制开发和维护服务,但这些服务往往针对的是特定车型或特定功能,很难实现全面覆盖和及时更新。而且,这些第三方机构或平台与车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关系或授权关系,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在质量和安全性上也无法得到保障。
从政府角度来看,虽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来规范智能汽车软件维护和更新市场,但这也需要考虑到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创新性。因此,政府很难制定出一个既合理又有效的监管方案来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未雨绸缪,建立多方协同机制
面对智能汽车软件维护和更新的难题,我们不能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寻找解决方案。而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和规划。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多方协同的机制来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首先,车企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虽然市场竞争激烈、盈利压力大,但车企不能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对消费者的长期承诺和服务。车企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软件维护和更新体系,确保在自身运营期间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及时、有效、安全的服务。同时,车企也应该在破产或倒闭前提前做好相关预案和安排,将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放在首位。
其次,第三方机构或平台应该发挥积极作用。虽然第三方机构或平台与车企之间没有直接的合作关系或授权关系,但它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例如,第三方机构或平台可以开发出适用于多种车型和功能的通用软件平台或解决方案;或者与多家车企建立合作关系或授权关系来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
再次,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来规范智能汽车软件维护和更新市场;或者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认证体系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或者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或组织来推动行业的自律和发展。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公共资金或社会资本来设立专项基金或平台来为消费者提供必要的救助和保障。
最后,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智能汽车时,消费者应该仔细了解车企的软件维护和更新政策以及相关的服务条款;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应该定期关注软件的更新情况和安全提示;在出现问题时,消费者应该及时与车企或第三方机构沟通并寻求解决方案。
总之,智能汽车软件维护和更新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需要车企、第三方机构、政府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智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