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娃哈哈商标转让一事?

假逍遥
“娃哈哈”在国内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了,并且近年来的美誉度还在不断上升,因此它未来的价值可能还会不断看涨。商标从集团公司转给食品公司,虽然短期内能收到一些转让回报,并且可以一次性了结掉娃哈哈集团与外资公司之间的历史纠纷,但长期而言却很难讲娃哈哈集团是赚是赔。
而且转让之后,娃哈哈品牌也可能受到一些影响。譬如,消费者的忠诚度可能会因为它的归属变更而变化,毕竟一个品牌时间越长,它在消费者心中的情怀价值就越是根深蒂固。另外,食品公司接手后需要承担起品牌管理的全部责任,包括品牌战略的制定、品牌形象的维护、市场推广等。如果食品公司在品牌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或资源不足,也可能会导致品牌管理不到位,影响其市场表现。

柏文喜
娃哈哈商标转让:一场跨越30年的合规博弈与品牌命运的转折点
2025年2月12日,杭州娃哈哈集团发布声明,正式回应外界对“娃哈哈”系列商标转让的热议。此次涉及387件商标的转让申请,既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也是集团战略调整的关键一步。这场看似简单的资产划转,背后交织着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品牌价值传承的挑战,以及跨国资本博弈的余波。当“娃哈哈”这一承载着国民记忆的商标从集团公司转至食品公司,其意义已远超法律程序的范畴,成为中国商业史上又一个值得解剖的样本。
一、商标转让的“前世今生”:从达能之争到合规补课
此次商标转让的核心动因,可追溯至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的合资协议。彼时,双方成立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食品公司”),集团公司以“娃哈哈”商标作价1亿元作为出资注入合资公司。然而由于国家商标局对中资企业向合资公司转让商标的审批限制,商标始终登记在集团公司名下,形成“法律归属”与“实际控制”分离的特殊状态。这种权属安排的隐患在2007年全面爆发,达能以商标应归属合资公司为由发起诉讼,引发持续数年的“达娃之争”。尽管最终仲裁确认商标归属集团公司,但历史遗留的权属模糊性始终是悬在娃哈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5年的商标转让,本质上是对这段历史的彻底清算。根据声明披露,食品公司成立时,集团公司已将商标作为实物出资,并取得食品公司39%股权,但转让登记因历史纠纷未完成备案。如今通过补办法律手续,既是对《公司法》出资义务的履行,也是企业治理合规化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经营”转型的阵痛——那些在特殊历史时期采用的变通手段,最终都需要在法治框架下重新校准。
二、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的权衡:品牌价值的三重博弈
从财务角度看,此次转让对集团公司形成“一箭双雕”的短期收益:一方面通过完成历史出资义务规避法律风险;另一方面,食品公司39%的股权收益仍可分享商标增值红利。但这种安排也暗含隐忧:商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可能削弱品牌控制力。根据现行《商标法》,食品公司作为所有权人可自主决定商标授权范围、使用方式及维权策略。尽管集团公司通过股权保持影响力,但在极端情况下(如食品公司引入新投资者),品牌战略主导权可能被稀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品牌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的错位。作为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国民品牌,“娃哈哈”在消费者心中早已超越商业符号,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此次转让虽不涉及核心饮料类商标(第32类),但医疗器械类商标(第10类)的转移仍可能引发市场联想。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依附具有非理性特征,任何权属变动都可能被解读为“品牌易主”,即便法律层面仅是内部结构调整。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冲击品牌忠诚度,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误读的扩散速度远超企业澄清能力。
三、宗馥莉时代的战略重构:从商标转让看二代接班的治理哲学
此次商标转让恰逢宗馥莉全面掌舵的关键节点。2024年接任董事长后,她推动的“深挖井”战略与此次商标清理形成呼应:前者通过收缩产品线聚焦茶饮料等高增长领域,后者通过产权明晰为战略执行扫清障碍。这种组合拳显示出二代企业家与传统创业者的显著差异:更强调制度性治理而非个人权威,更注重长期合规而非短期利益。
但挑战同样明显。食品公司接手商标管理后,品牌运营将面临三重考验:
1. 代际认知差异的调和:年轻管理团队如何平衡经典产品的怀旧价值与Z世代的潮流需求;
2. 跨国资本的历史阴影:达能虽已退出,但外资对食品公司股权的潜在影响仍需警惕;
3. 品牌延伸的边界把控:医疗器械类商标的使用若与饮料主业产生形象冲突,可能引发品牌认知混乱。
四、中国品牌现代化的镜鉴:产权明晰与价值传承的辩证法
娃哈哈的案例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品牌治理的典型范本:
- 产权制度是品牌长青的基石:从“达娃之争”到此次转让,证明模糊的权属安排终将付出代价。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因知识产权瑕疵导致的损失年均超200亿美元,娃哈哈的教训具有普适意义。
- 品牌价值需与治理能力同步进化:当前中国消费品牌普遍面临“高市场认知度、低产权规范度”的矛盾。此次转让通过法律程序将情感认同转化为制度性资产,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 代际交替需要制度护航:二代接班不仅是经营权的转移,更是治理体系的再造。宗馥莉推动的商标清理,实质是通过制度重构降低“人治”风险,这与美的集团方洪波接棒后的去家族化改革异曲同工。
五、未竟之问:国民品牌的命运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
纵观“娃哈哈”38年发展史,其命运始终与三个命题纠缠:
1. 民族品牌与国际资本的相爱相杀:从达能之争到如今外资彻底退出,反映中国品牌从“以市场换技术”到“以制度守主权”的转变;
2. 草莽基因与现代治理的冲突妥协:宗庆后时代依靠个人权威构建的商业帝国,正在宗馥莉手中被重塑为股份制公司的规范形态;
3. 情怀红利与创新压力的生死竞速:AD钙奶、营养快线的怀旧营销虽能收割80后情怀,但面对元气森林等新锐品牌的冲击,茶饮料战场的成败将决定娃哈哈能否跨越代际鸿沟。
此次商标转让,或许正是破解这些命题的钥匙。当法律意义上的权属尘埃落定,“娃哈哈”品牌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它能否在制度化的框架下重获创新能力,将决定这个国民品牌是走向“第二春”,还是沦为博物馆里的商业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