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联储抗压特朗普降息要求?

元彤
特朗普给美联储施压降息,估计是为了提振股市和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数据好看一点,可以显得自己上台之后有所作为。但是美联储又不是白宫的下属机构,总统施压也没用。实际上,现阶段美国通胀压力巨高不下,完全是因为特朗普上来之后开始各种挥舞关税大棒,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胀数据都上去了,美联储还怎么降息呢?能保持现在的利率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通胀水平再继续上升下去,美联储说不定还想加息呢。

柏文喜
美联储与白宫的博弈:政策独立性、通胀困局与全球经济的蝴蝶效应
2025年2月1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再次顶住来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降息压力,重申美联储将保持政策立场不变,直至通胀持续回落至2%的目标水平。这场围绕利率政策的博弈,不仅折射出美国国内经济治理的深层矛盾,更揭示了全球金融秩序调整的复杂脉络。本文将从政策逻辑、经济影响及国际溢出效应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美联储的“数据依赖”与白宫的政治诉求:一场不对等的角力
特朗普自2024年大选以来,已多次公开施压美联储降息,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刺激资本市场,为政治议程营造“经济繁荣”的叙事。例如,在达沃斯论坛上,特朗普声称“利率应跟随我们的步伐下降”,并强调降息与关税政策的协同效应。然而,美联储的决策机制始终以“数据依赖”为准则。2025年1月CPI同比上涨3%,环比增长0.5%,核心通胀率更达3.3%,远超市场预期。这一数据直接印证了鲍威尔“通胀尚未冷却到足以降息”的立场。
更深层矛盾在于,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本身正加剧通胀压力。其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与能源价格波动共同推高物价。美联储官员坦言,关税可能迫使政策利率调整,但当前通胀粘性反而削弱了降息空间。这种“政策自反性”暴露了白宫与美联储目标的分歧:前者追求短期政治红利,后者锚定长期经济稳定。
美联储的独立性在此次博弈中尤为凸显。鲍威尔多次强调,美联储“不会因政治压力改变政策路径”,且法律上总统无权解雇美联储主席。这一立场得到制度保障——美联储理事会成员需经参议院批准,且罢免程序严苛。尽管特朗普试图通过人事任命施加影响(如美联储副主席巴尔将于2025年卸任),但FOMC的分散决策结构使其难以单方面主导政策。
二、全球流动性收缩与中国经济的双重挑战
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立场,对全球经济产生显著外溢效应。对中国而言,这一政策环境既构成压力,也暗含机遇。
1. 货币政策空间的挤压
中美利差扩大可能加剧资本外流风险。若美联储长期维持4.25%-4.5%的利率区间,而中国继续实施宽松政策,套利资金将更倾向于流向美元资产。这或迫使中国央行在降息降准时更加审慎,增加政策操作成本。例如,2025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环比下降0.8%,部分反映了市场对利差变化的敏感性。
2. 出口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变量
美元流动性收缩可能抑制全球进口需求,对中国稳外贸形成挑战。不过,这也倒逼人民币跨境结算加速。2024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比已升至4.2%,若美联储加息进一步削弱美元信用,中国可借机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本币结算。
3. 产业链重构的窗口期
特朗普关税政策推高美国制造业成本,而美联储高利率环境可能抑制企业投资。中国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融资成本,或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亚太地区。例如,特斯拉近期宣布在深圳扩建超级工厂,部分源于对美国供应链不确定性的规避。
三、战略破局:中国的政策应对与全球治理角色
面对美联储政策的“外生冲击”,中国需采取多维度策略平衡内外风险:
1.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在总量宽松受限的背景下,定向降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政策可精准支持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例如,2024年推出的“专精特新”企业再贷款计划,已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超5000亿元低息资金。
2. 汇率弹性与资本管制的平衡
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容忍度,同时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2025年1月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上调至20%,已有效抑制投机性购汇,未来可探索更多市场化对冲工具。
3. 区域经济协作的深化
通过RCEP与东盟自贸区升级,构建区域性供应链闭环。202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2.3%,占外贸总值的15.8%,区域协作正成为抵御美元周期波动的缓冲带。
4. 参与全球货币体系改革
联合新兴市场国家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扩容,并探索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系统。中国央行数字货币(e-CNY)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试点,未来可成为多极化货币体系的重要支点。
四、反思与前瞻:多极化时代的货币政策逻辑
鲍威尔与特朗普的博弈,本质上是央行独立性原则与民粹主义短视政治的冲突。历史经验表明,政治干预货币政策往往以长期代价换取短期利益——1970年代尼克松政府施压美联储维持低利率,最终导致滞胀危机。当前美联储的克制,恰是对这一教训的汲取。
展望未来,两大趋势或将重塑全球货币格局:
- 通胀目标制的适应性调整:若地缘政治与气候风险持续推高结构性通胀,2%的目标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欧央行已探讨将目标区间放宽至1.5%-2.5%,美联储或面临类似压力。
- 数字货币的规则博弈:各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竞争将重构跨境支付体系。中国需加快技术标准制定,防止美元通过数字化巩固霸权地位。
总之,美联储与白宫的角力,不仅是利率高低的争议,更是经济治理哲学的分野。对于中国而言,外部环境越是复杂,越需坚持“以我为主”的政策定力,同时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发声。正如鲍威尔所言:“央行的职责是为全体国民服务,而非迎合政治周期。” 在这一原则下,中国既要防范外部风险传导,更需抓住制度型开放的历史机遇,为多极化货币秩序贡献东方智慧。

张学峰
鲍威尔对降息的态度不积极,这不利于中国。而特朗普呼吁美联储尽快降息,并且促使强势美元转弱,却有可能给中国带来改善外部金融环境的机会。
中国目前核心的经济任务是保增长和惠民生,这需要宽松的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鲍威尔不愿意开闸放水,对全球都有紧缩的压力,当然也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行情走势。另外,如果美国不降息,也给我国的降息降准计划增添了阻力,加大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对资本流动而言,中美利差扩大也不利于我国吸收外来资本以助推国内市场建设。
另一方面,如果美联储因为通胀率偏离 2% 过多而采取加息政策,美元收缩流动性,可能给我国增加海外投资带来机遇,并且用人民币扩大海外投资,更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不能忽视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
如果美元流动性收缩,全球市场进口需求被压制,我国的出口以及稳外贸措施需要加力提效。增加双边货币互换的对象国和扩大互换规模是应急的办法之一。
鲍威尔是思维清晰和稳健的决策者,他的观点可能更有利于美国,虽然不符合特朗普的要求,但是鲍威尔也将为美国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