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特朗普称不会暂停关税政策

2025-04-08 07:27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据新华社,特朗普4月7日在白宫与到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谈后对媒体表示,他眼下没有暂停关税政策的考虑,许多经济体的领导人正寻求与其谈判。他认为,强行执行关税政策和进行谈判,这两件事并不矛盾。特朗普还说,他拒绝了欧盟当天稍早表示的与美互免关税提议,“不行,这完全不够”,“他们在贸易问题上欺骗我们”。 | 相关阅读(华尔街见闻)
53
祺琪

祺琪

冥想实现身心平衡

特朗普加关税之后,各国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宣布了对等的反制措施,比如中国,有的还在观望或者指望跟美国谈判,比如越南等,欧盟那边看上去是比较愤怒的,因为欧洲和美国是多年的盟友了,多年盟友一翻脸,伤害性更大。很明显特朗普推出广泛的关税政策就是为了吸引各国来跟自己谈判,然后达到自己想要的条件,只不过这么一翻脸之后,能不能谈,要怎么谈,信任基础全变了。

18
张学峰

张学峰

一位不断探索的经济人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是一位金融专家,关税战对他的思想理念构成冲击。在特朗普内阁成员中,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有的阁员存在思想顾虑。现在美国经济界有反对特朗普加税的思潮,他们会对政府决策者施加影响,因此政府阁员有来自美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压力,这对特朗普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会产生阻滞作用。
特朗普在会见以色列总理以后声明没有停止加税的打算,并且在关税战坚持了半年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有可能会与美国达成妥协,这样美国主导的以美国为核心的新的贸易秩序就将建立起来。特朗普的预定目标也会实现。现在美国和全世界都在经历阵痛,这个痛楚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要看美国以及全球各经济体的韧性和忍耐力,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如果大家团结起来对抗美国,特朗普的关税战计划就有可能扑空。对于加税的执行过程,特朗普准备了一揽子计划,他既要加强过程控制,也要做好目标管理,要让结果符合预期。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看看谁更有智慧和魄力解决当前的危局。

5
马来亚

马来亚

分享不自私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目中的老大,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老大的面能失吗?

26
柏文喜

柏文喜

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战略意图与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构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再次明确表示不会暂停关税政策,并拒绝了欧盟提出的互免关税提议,强调“他们在贸易问题上欺骗我们”。这一表态延续了他一贯的强硬贸易立场,即以高关税为手段,迫使贸易伙伴重新谈判,从而为美国争取更有利的贸易条件。然而,这一政策不仅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也对国际经贸秩序和盟友关系造成了深远影响。结合柏文喜老师此前关于国际贸易博弈的论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战略意图及其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

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战略逻辑:以战促谈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非单纯的经济保护主义,而是一种“以战促谈”的战略手段。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许多国家通过不公平的贸易规则“占美国的便宜”。因此,他试图通过单边加征关税的方式,迫使其他国家回到谈判桌前,重新制定对美国更有利的贸易协定。

柏文喜老师曾指出,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核心在于“交易思维”,即通过制造压力来换取对方的让步。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迫使某些国家妥协,例如墨西哥和加拿大在《美墨加协定》(USMCA)谈判中接受了更严格的汽车原产地规则和劳工条款。然而,对于经济实力较强或政治立场坚定的国家(如中国和欧盟),这种策略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加剧对抗。

二、全球反应分化:对抗、观望与谈判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不同的反应,各国的应对策略反映了其经济依赖性和政治考量。

1. 中国:强硬反制,寻求多边合作

中国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采取了“对等反制”策略,对美国农产品、汽车、能源等商品加征关税,并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如扩大从巴西、俄罗斯的采购)降低对美依赖。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以强化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削弱美国关税政策的孤立效果。

柏文喜老师曾分析,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博弈,更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信号。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分散化,促使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向东南亚或墨西哥,但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市场规模,仍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关键地位。

2. 欧盟:愤怒与无奈,寻求谈判但遭拒

欧盟作为美国传统盟友,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现出强烈不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表示,美国的做法“损害了跨大西洋信任”,并提议互免关税以缓解紧张关系。然而,特朗普直接拒绝了这一提议,称“完全不够”,并继续对欧洲钢铝产品加征关税。

柏文喜老师此前指出,美欧贸易矛盾的核心在于产业竞争,特别是在航空(波音与空客)、数字税(美国科技巨头与欧洲监管)等领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针对贸易逆差,更是为了在科技和工业标准上压制欧洲,确保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这种强硬姿态可能导致欧盟加速“战略自主”进程,例如推动欧元国际化、加强与中国合作,从而削弱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导权。

3. 新兴经济体:观望与局部妥协

相较于中国和欧盟的强硬立场,部分新兴经济体(如越南、印度)在特朗普的关税压力下更倾向于谈判。越南近年来成为中美贸易战的受益者之一,许多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迁至越南以规避关税。然而,特朗普政府近期也对越南施加压力,要求其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否则可能面临惩罚性关税。

柏文喜老师曾提到,新兴经济体在贸易战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它们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因此,这些国家可能被迫在谈判中让步,例如扩大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或调整汇率政策,以换取关税豁免。

三、长期影响: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构与信任危机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影响短期贸易流动,更可能重塑全球贸易秩序,并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深远影响:

1. 多边贸易体系进一步弱化

世界贸易组织(WTO)原本是全球贸易争端的仲裁者,但特朗普政府多次阻挠WTO上诉机构法官任命,导致其陷入瘫痪。柏文喜老师此前强调,美国对WTO的漠视反映了其对多边机制的不信任,更倾向于通过双边谈判获取直接利益。这种趋势可能导致全球贸易规则碎片化,各国不得不依赖区域协定或双边协议来维持贸易关系。

2. 供应链区域化与“去美国化”风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企业为了规避关税,纷纷将产能转移至不受美国关税影响的国家。然而,这种供应链重构并非单向的“离开中国”,也包括“减少对美国依赖”。例如,中国和欧盟都在推动关键产业(如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的本土化,以降低对美技术的依赖。长期来看,这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3. 盟友关系受损,美国软实力下降

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深感不满,认为美国正在抛弃战后建立的自由贸易秩序。柏文喜老师曾分析,贸易政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外交问题。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为美国争取到一些经济利益,但长期来看会损害美国的国际信誉和领导力,促使盟友寻求与其他大国(如中国)合作。

四、结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得与失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为美国争取到更有利的贸易条件,例如迫使某些国家扩大对美国商品的采购或调整产业政策。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存在显著风险:

1. 全球贸易对抗加剧:各国可能采取更严厉的反制措施,导致贸易战升级,最终损害全球经济增长。
2. 美国孤立化趋势:盟友的疏远和多边机制的弱化可能使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逐渐边缘化。
3. 供应链韧性下降:过度依赖关税而非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可能使美国产业在长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柏文喜老师此前曾提醒,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制造了谈判筹码,但也动摇了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性。未来,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需要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寻求更具建设性的合作模式,否则全球经济的分裂与对抗将难以避免。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