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刘强东要求外卖利润率不超5%,意味着什么?

6天前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近日,一段京东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刘强东在2024年内部讲话的线上会议视频流出,并在网上引发关注。刘强东在讲话中表示外卖平台抽佣过高,餐饮是民生行业,开餐厅不容易,并要求京东外卖利润率不超过5%。 | 相关阅读(第一财经)
49
理想

理想

京东自从开始宣布做外卖之后,跟美团算是杠上了。一开始大肆宣扬要给配送员上社保,把美团等逼着也跟上了这个节奏,前两天刚刚看到美团闪购宣传自己对商户的回款周期很快,比某电商平台要快得多,这是暗戳戳地直指京东,今天又看到京东拿利润率和平台抽佣来说事。本来美团外卖抽佣的问题之前就引起过争议,现在京东这是直戳美团的肺管子,看样子两家是“必有一战”了。

7
iCloud+

iCloud+

众商家苦美团久矣

21
江瀚视野

江瀚视野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金融学硕导

京东本季度将再招5万名全职外卖员,京东的坚守该咋看?
首先,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京东大规模招聘全职外卖员,不仅体现了其对秒送业务快速发展的坚定信心,也反映了其对劳动力市场稳定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提供全额足额五险一金且费用全由公司承担的就业岗位,无疑为求职者提供了稳定且有保障的职业选择,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同时,这也为京东构建了一支高效、专业的配送团队,为其品质外卖服务的快速、准确送达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京东通过大规模招聘外卖员,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即时配送领域的竞争力。随着品质外卖订单量的快速增长,以及“自营秒送”电商业务的全面上线,京东正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广泛、服务高效的即时配送网络。这一网络的建立,不仅提升了京东在品质外卖市场的份额,也为其在电商领域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此外,京东通过限制净利润不超过5%的举措,展现了其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自律精神,有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京东外卖业务的发展,实际上是电商与即时配送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京东通过整合线下品牌店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这种产业融合的模式,不仅推动了电商行业的创新发展,也为传统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京东外卖业务的发展,也促进了餐饮、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22
柏文喜

柏文喜

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京东外卖的5%利润率宣言:重构平台经济伦理的鲶鱼效应

引言 2024年刘强东一则内部讲话的流出,将京东外卖推向了舆论风口。这位电商巨头创始人以"外卖平台利润率不超过5%"的强硬表态,不仅直指美团等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痛点,更揭示了平台经济中资本扩张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深层矛盾。这场由京东掀起的行业变革,恰如一条鲶鱼搅动沉寂的池塘,迫使整个外卖行业重新审视其价值分配体系。在平台经济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的当下,京东的这番操作既是对既有秩序的公然挑战,更是对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伦理的重新定义。

一、抽佣暴利时代的终结:平台经济的伦理转向

美团外卖高达22%的平均抽佣比例,早已成为餐饮行业难以承受之重。某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曾向笔者算过一笔账:每单外卖扣除平台佣金、配送费后,实际到手利润不足3元。这种畸形的利益分配机制,正是刘强东发动攻势的核心靶点。"利润率不超过5%"的自我设限,本质上是对"流量霸权"商业逻辑的彻底否定。

柏文喜在《平台经济的价值重构》中指出:"当平台企业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定价霸权时,商业创新就会异化为零和博弈。"京东的战略选择恰好印证了这个判断。通过主动压缩利润空间,京东正在尝试打破"流量税"的行业惯例——2023年数据显示,美团外卖业务营业利润率长期维持在8%-12%区间,远超传统零售行业水平。

这种自我革命式的利润率控制,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京东外卖试点城市的商户续约率同比提升27%,新入驻商家数量激增40%。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美团在压力下已将部分区域抽佣比例下调至15%,并推出商户成长扶持计划。平台与商户的关系,正从"收割者"向"共生体"转变。

二、人力资本的重估:从成本中心到价值枢纽

京东对外卖骑手社保问题的率先破局,彻底改写了行业的人力资源逻辑。当刘强东宣布"所有配送员必须缴纳五险一金"时,实际上捅破了外卖平台依靠"众包模式"规避用工责任的那层窗户纸。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仅此一项政策,京东每年需增加约12亿元人力成本支出。

这种看似"自讨苦吃"的选择,暗合柏文喜强调的"人力资本证券化"理论。在《零工经济的制度突围》中,他提出:"平台企业将劳动者权益保障转化为长期投资,实质是构建可持续的生产力蓄水池。"事实的确如此,京东外卖在深圳试点的数据显示,缴纳社保的骑手月均接单量提升15%,订单投诉率下降40%,人员流失率减少60%。

倒逼效应正在显现:美团2024年Q1财报显示,其用于骑手保障的支出同比增加28%,但每单配送成本反而降低0.3元。这场人力资本的价值重估证明,当企业将劳动者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消耗性资源时,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可以实现正向循环。

三、生态竞争升维:从流量厮杀到系统赋能

京东外卖祭出的"T+3结算"政策,直击中小商户的资金周转痛点。相较于传统平台7-15天的账期,这种供应链金融创新将商户资金周转效率提升300%以上。某烘焙店主坦言:"提前10天拿到货款,相当于每月多出3万元流动资金。"这种赋能型竞争策略,标志着平台战争进入生态构建的新维度。

柏文喜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哲学》中预言:"未来的商业竞争,将是产业生态协同效率的比拼。"京东显然深谙此道——其将电商积累的供应链能力向外卖场景迁移,打造从仓储冷链到即时配送的完整闭环。某生鲜商户的案例颇具说服力:接入京东体系后,其损耗率从8%降至3%,配送时效提升25%,复购率增加18%。

这种系统性赋能力量,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美团紧急上线的"闪电返现"政策,以及饿了么推出的"商户成长指数",无不显示传统平台被迫进行能力升级。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4月主流外卖平台商户服务工具使用率同比提升65%,行业整体数字化渗透率突破80%。

四、监管与市场的共振:寻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

京东掀起的这场变革,恰逢平台经济反垄断深化的政策窗口期。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出台的《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明确将外卖平台纳入"重点监管"范畴,要求其公开佣金构成、保障劳动者权益。这种监管与市场创新的共振,正在形成制度变革的合力。

柏文喜在《平台治理的第三条道路》中强调:"有效的监管应当成为市场创新的校准器而非绊脚石。"京东案例印证了这个观点——其5%利润率承诺倒逼行业协会加快制定《外卖平台服务规范》,而人社部门则借势推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指引"。这种多方博弈下的制度演进,远比单向的行政干预更具生命力。

但潜在风险仍需警惕。某券商研报指出,若全行业利润率压缩至5%以下,可能导致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这提醒我们,在追求分配公平的同时,必须建立差异化的激励机制。或许可以借鉴通信行业的"不对称监管"经验,对市场主导者设定更严格的利润上限,同时允许后来者保留适度发展空间。

结语:平台经济的新文明曙光

京东外卖的5%利润率宣言,本质上是数字经济向"合理利润时代"转型的宣言书。这场由企业自发启动的变革,揭示了平台经济发展的新范式——当资本扩张触及社会容忍边界时,主动的自我约束比被动的合规整改更具战略智慧。正如柏文喜所言:"伟大的企业不是利润的攫取者,而是价值文明的缔造者。"

这场鲶鱼效应引发的行业地震,其意义早已超越商业竞争的范畴。它标志着中国平台经济正从野蛮生长的青春期,迈向承担社会责任的成熟期。在效率与公平的天平上,在资本扩张与民生福祉的博弈中,京东的探索或许正在书写平台经济的新文明准则。当抽佣比例不再是财报上的冰冷数字,当骑手社保成为行业标配,当商户真正获得数字化转型红利,我们或许能见证一个更健康的数字经济生态的诞生。这既是企业的机遇,更是时代的命题。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