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国加州州长拟就关税政策起诉特朗普?

张学峰
加州州长纽森是民主党新起之秀,是新生代的中坚,他的意见在民主党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且在美国颇有影响力。
加州作为美国经济第一大州,GDP 相当于全球第五经济体,在美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如果加州经济出现停滞或者后退,将拉低美国经济增速。
作为以经济立业的加州,在政治上的倾向性并不强,他们主张自由式的开放经济模式,不排斥全球化政策取向。加州在以高新科技支撑的制造业上非常强,处在产业链的顶端,在多个领域与中国的产业存在竞争。加州的教育非常发达,有多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名牌高校,例如创立了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及各分校。加州的人文精神是处于较高层次的,他们对特朗普的做法有意见,实属正常。至于通过司法途径起诉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胜诉的可能性并不大。现在特朗普在加征关税上也是有所妥协和结构调整,已经有 90 多个经济体正在与美国沟通,他们希望调和矛盾,关税及贸易战有可能中途湮灭,无果而终。
问题是,中国是特朗普政策的焦点,特朗普希望中国对美妥协,接受美国的制约。从中美关系走势看,美国认定中国是其威胁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美通过谈判达成双赢的几率并不高。如果关税战一直打下去,对中美两国都不利,中美双方都知道这是双方都受损的结局,但是大家为了各自权益都得挺住,并且寻找和创造机会回到和平共处的良性状态。
不能以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进步的策略才能勇立潮头。

雪清晨
美国政府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各个州都有各个州的利益要顾及。比如说加州,加州是美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州之一,特朗普加税之后加州就第一个急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瑟姆之前就站出来声明加利福尼亚不是华盛顿特区,不支持特朗普的关税。现在更是发展到要起诉特朗普政府,看来这几轮关税战下来,加州的科技公司们也是受伤很深,州政府自然要顾及自己地界的公司和选民们的利益了。

柏文喜
联邦与州权的博弈:从加州起诉特朗普关税看美国政治经济生态裂变
引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宣布就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提起诉讼,这场被纽森州长称为"对联邦权力的正当防御"的行动,撕开了美国联邦体制的深层矛盾。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加州与联邦政府的对抗,不仅是关税政策的争议,更是美国政治经济生态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这场诉讼背后,折射出全球化时代地方经济与联邦战略的撕裂、科技资本与传统产业的利益分野,以及新自由主义秩序遭遇民粹主义冲击时的制度性危机。
一、宪法缝隙中的权力博弈:联邦贸易权与州自治权的百年缠斗
美国宪法中的"贸易条款"(Commerce Clause)自1787年确立以来,始终是联邦与州权博弈的核心战场。第1条第8款赋予联邦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专属权力,但第10修正案同时规定"未授予联邦的权力由各州保留"。这种制度设计的模糊性,为加州此次诉讼提供了法律切入点。
从历史维度观察,加州的挑战延续着"州权运动"的政治基因。1936年联邦最高法院在"合众国诉巴特勒案"中确立的"联邦支出权"原则,2012年"全国独立企业联盟诉西贝利厄斯案"中关于医疗改革法案的裁决,都显示出最高法院在平衡联邦与州权时的摇摆立场。柏文喜曾指出:"美国联邦制的本质是动态的权力平衡,当经济全球化深度改变各州利益结构时,宪法解释必然面临重构压力。"
加州的诉讼策略聚焦于两个关键点:一是援引"强制原则"(Commandeering Doctrine),主张联邦政府不得强制各州执行其政策;二是运用"损害证明",通过量化关税造成的数百亿美元损失构建诉权基础。这种将经济损害转化为宪法诉讼的技术路径,体现了现代联邦制纠纷的复杂化趋势。
从产业分布来看,加州的科技公司、农业出口商和港口物流业构成关税的"受损者联盟"。硅谷50%以上的芯片依赖进口,中央谷地农业带35%的杏仁、葡萄酒依赖中国市场。这种经济结构的对外依存度,使得加州的"受害者叙事"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支撑力。
二、全球化产业链与本土政治的逻辑冲突
加州的科技产业生态呈现典型的"全球化嵌套"特征。苹果公司在加州设计芯片,依赖台积电代工;特斯拉的电池供应链涉及三大洲的17个国家。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的25%关税,直接冲击这种精密分工体系。据伯克利大学研究显示,仅半导体行业关税就使加州企业年均增加合规成本12亿美元。
这种经济现实与"美国优先"战略产生根本性冲突。联邦政府试图通过关税重构产业链,而加州科技资本需要维持全球化布局。柏文喜在分析中美科技战时曾指出:"当创新网络的节点跨越国界,任何单边主义政策都会产生自我伤害效应。"加州的诉讼本质上是在捍卫其全球化的生产要素配置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价值创造方式的代际差异。加州的数字经济建立在开放体系之上,其82%的科技初创企业有外资参与。相比之下,传统制造业的"经济民族主义"诉求更容易与关税保护产生共鸣。这种产业代差导致的政策偏好分裂,正在重塑美国的政治地理版图。
三、宪法诉讼的政治经济学:程序正义背后的实力较量
从法律程序分析,加州政府选择在第九巡回上诉法院提起诉讼具有战略考量。该法院管辖范围涵盖加州,且历史上75%涉及联邦制的判决对州权持宽容立场。诉讼可能沿着"地区法院-巡回法院-最高法院"的路径演进,但真正较量发生在法庭之外。
联邦政府的反击将聚焦"国家安全例外"条款。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总统有权以国家安全为由实施贸易限制。但加州可以援引2019年联邦巡回法院在"美国国际钢铁协会诉美国"案中的判决,该案认为国家安全理由不能无限扩展。
这场诉讼的经济筹码异常沉重。加州贡献了美国14.6%的GDP,拥有45个国会席位和55张选举人票。中期选举背景下,民主党主导的加州与共和党联邦政府的对抗,实质是2024年大选的前哨战。柏文喜曾预言:"当地方经济规模超越中等国家时,其政治博弈必然升级为宪制层级对话。"
四、制度弹性测试:联邦制能否容纳经济巨型体的离心力
加州的行动揭示出联邦制的新挑战。当某个州的GDP超过印度、英国等大国时,其政策自主性的诉求必然膨胀。这类似于欧盟内部德国的话语权困境,但在单一主权框架下更为复杂。美国宪法中"州际贸易委员会"等机制,显然难以调解这种体量级的利益冲突。
从制度演进角度看,此次诉讼可能推动"新联邦主义"的实践创新。1980年代里根政府推行的"新联邦主义"侧重权力下放,而数字经济时代可能需要"智能联邦主义"——根据各州经济形态差异实施弹性治理。但这种设想面临宪法解释的刚性约束。
加州的示范效应正在蔓延。德克萨斯州就移民政策起诉联邦政府,纽约州在环保法规上挑战行政命令,显示出联邦制正在经历压力测试。柏文喜在分析地方保护主义时强调:"当经济区域化超越政治边界时,治理体系必须发明新的权力制衡公式。"
结论
加州诉联邦政府案,本质是全球化生产体系对民族国家框架的突围尝试。这场诉讼不论结果如何,都已暴露出美国联邦制的适应性危机。在技术革命重塑经济地理的今天,传统联邦制必须回答:当某个州的硅谷掌握着人类科技进步的钥匙,当它的港口吞吐量决定世界经济脉搏,联邦权力如何既保持国家统合又释放地方动能?这个问题的解答,或将定义21世纪国家治理的新范式。正如柏文喜所言:"真正的制度韧性,不在于压制冲突,而在于将冲突转化为进化动力。"加州的挑战,或许正在为联邦制打开制度创新的历史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