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予人面子,予己体面
关于“面子”这个和礼仪相关的话题,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有意识地去保全别人的面子?基于此,我想拾掇古今中外的几个小片段跟你分享。对上级:宋徽宗的书法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经常自鸣得意地询问大臣:“朕的字怎么样?”大臣们无不恭维道:“圣上的字好,天下第一!”某日,宋徽宗召见大书法家米芾,问:“...
-
婚礼演讲“三板斧”
最近,我的客户王总有些焦虑,因为他要嫁女儿了,需要做一场婚礼演讲,这是他的第一次。他问我:“应该怎样做好婚礼演讲?”通常,我主要是帮助企业创始人或首席执行官在商业的舞台上做好演讲,婚礼演讲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回复王总:“容我查一查资料,做一些调查研究之后再跟你讨论,如何?”无巧不成书,正好...
-
结尾,当余音绕梁
一段发言、一次分享、一场演讲,如果开头和中间很精彩,而收尾一塌糊涂,实在令人遗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演讲来说,结尾收得好,则画龙点睛;结尾收不好,就很可能前功尽弃。演讲者所讲的最后一句话很可能是听众记住的第一句话,如果因为临近结尾而轻慢它,就将酿成悲剧。以下是两种糟糕的大结局:一. 有...
-
一叹三叠,重要的事说三遍
之前我写过如何打造一个可以让人铭记的口号,完成了这一步还不够。一个经过极度烧脑提炼出来的主题或口号,如果在演讲中只偶尔提一次,给听众留下印象不深,岂不可惜?这是演讲者往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即便是西蒙·斯涅克这样的演讲天才在他的“伟大领袖如何激励行动”的演讲中,一句精湛的口号“从为什么开始”,也仅仅...
-
坐姿,也有讲究?
有朋友刚开完会,便在微信群里传来一张照片。在国际圆桌论坛上,有位大咖叉开腿瘫坐在椅子上,他脚跟着地,鞋底纹路一览无余地“展示”给了台下听众,与邻坐发言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看到照片,群里纷纷跟帖议论起来。大咖瘫坐姿态,很像“葛优躺”。看到这种坐姿,人们总会跟发亮的秃头、生无可恋的表情、一个大写的颓废...
-
做调动听众情绪的高手
有一次我去给南方的200多位企业家讲课,主持人这样开场:“据说最好的演讲有三个境界:带着听众笑,带着听众哭,而最高境界是带着听众去……死。今天我们请来戴老师,她将带着我们一起去死。”话音刚落,听众放声大笑起来,他们一下子齐刷刷地看着我。我讲过无数次课,还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导入”。接过主持人的话筒...
-
输,也要输得有风度
2021年1月20日是唐纳德•特朗普任期结束、新总统乔•拜登宣誓就职的日子。这一天被看作是美国总统权力交接的重要节点,传统上有多个程序要走:新旧总统工作交接,新旧总统夫妇早晨在白宫正式会面,随后共享一辆车前往国会山参加新总统的宣誓就职典礼;下午一同前往阿灵顿国家公墓参加花圈安放仪式,现第一夫人协助“...
-
张文宏为什么这样红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学界出来讲话的人不少,为什么只有一位专家成了大家喜欢的网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一位平日埋头拉车的病毒专家学者张文宏,一句“共产党员先上”刷爆网络,获得了百姓的认可。张文宏做的科普,大众听得懂、记得牢、传播力强。他不仅是位“段子手”,还是位演讲高手,让我们翻开...
-
助人为乐,你乐?他乐?
Liz伊丽莎白是我在美国最早认识的一位大学教师,她温和善良,天生一副好脾气,我经常受邀去她家做客。一天我刚踏进她家门,就发现以前熟悉的环境大变了样。原来那块提花羊毛地毯中规中矩地放在两张长沙发的中间,现在摆成了菱形,一个角正对着进门口,一改平日“陪衬”的角色,傲然抢占着那块迎宾“高地”。其他的橱柜、...
-
说话接地气,对方听进去
说话怎样“接地气”?这是一位客户经常问我的问题。尽管他每天都在一线跟客户打交道,但只要正式发起言来,就像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读报纸,既没有对象感,又像教育人,连他自己都觉得索然无味。为什么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足够接地气的人,正式一点的讲话就风格迥异呢?其实许多管理者,即便是企业高管,上台演讲大都习惯用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