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9日,美国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生效。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那一天,世界还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扁平”的时代。彼时的全球化正在扩张边界,资本流动如同高铁开往未来,世界仿佛是一台运行良好的巨型机器。
然而,2025年4月2日,这架机器嘎然作响。
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进入“全国紧急状态”,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的“基准关税”。4月5日,又对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
这不是关税政策,这是经济核按钮的全面激活。仅两天,华尔街蒸发了6.6万亿美元市值。马斯克怒发推文,直指其源头:“纳瓦罗什么都没建设过。”
他指的是彼得·纳瓦罗——一个曾被《经济学人》讥讽为“关税魔人”、被主流学界排斥为“最愚蠢的经济学家”的人。如今,他却站在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最高峰上,手握权杖,搅动全球。“他是最愚蠢的经济学家,又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
纳瓦罗信奉“贸易逆差即失败,关税是灵丹”的信条,主张以强硬手段重塑供应链,反对多边主义。
“愚蠢”的力量:从边缘教授到中枢操盘手
彼得·纳瓦罗,1949年出生于剑桥市——哈佛大学的所在地。他拥有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导师理查德·凯夫斯是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专家。他的学历一度让他在学术圈拥有体面的位置——直到他开始“唱反调”。
在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政策游戏》中,年轻的纳瓦罗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强调关税将“伤害普通消费者的利益,并破坏全球秩序”。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立场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他的转折点,是失败与怨恨的火山喷发。1992年,他首次竞选圣地亚哥市市长,投入全部积蓄,结果惨败,还失去了婚姻与信用评级。失意的纳瓦罗并未退场,而是将这次打击归咎于“政治肮脏”和“结构性不公”。
他开始寻找“敌人”,寻找可以动员群众情绪的“替罪羊”。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他心中“美国梦破碎”的象征。自此,他开始以极端化的语调,撰写《因中国而死》、《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等书,将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简化为一句口号:“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他鼓吹“中国威胁论”,并提出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观点。
此时,在纳瓦罗眼里,“关税战”已经从“恶性循环”的导火索,变成了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他相信“关税战”能够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并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国产品的关税,增强美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美国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然而,其观点并不为主流学界所认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纳瓦罗忽视了中美贸易的互利性。此外,他通过关税振兴美国制造业的理论也备受争议。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曾指出,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关税并没能显著提升美国本土的芯片产能,反而导致美国科技企业面临原料短缺。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也指出,关税既无法为美国在贸易谈判中提供优势,也无助于美国的国家安全。
这不是经济学,这是政治营销。而这,恰好契合了特朗普团队寻找“叙事武器”的需求。
从“边缘论者”到“白宫军师”:纳瓦罗的三次华丽登场
1. 2016年:被“特朗普主义”选中
特朗普2016年参选的时候急需经济智囊,女婿库什纳奉命物色人选,他在亚马逊上搜索经济学书籍 ,被《因大国而死》的标题吸引,遂联系作者纳瓦罗。这段经历听起来肯定都会让你联想到“草台班子”,但纳瓦罗确实因此飞黄腾达。
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样一位“政策设计师”的学术基础并不牢固。《纽约时报》2019年报道,纳瓦罗在多本著作中频频引用一位名叫“罗恩·瓦拉”(Ron Vara)的贸易顾问的观点。如“吃中国菜的人一定是疯子”。但此人并不存在,而是纳瓦罗用自己姓氏字母重组捏造的笔名。
这一丑闻不仅暴露其学术诚信问题,也让人窥见其政策风格:用“专家”包装直觉,用夸张修辞掩盖数据短板。
纳瓦罗对“对华贸易战”的鼓吹,迎合了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
他随即被任命为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并成为对华加征关税、启动“301调查”、退出TPP、重谈NAFTA、威胁征税盟友”的主要推动者。
这是一场全球秩序的重塑,而纳瓦罗,是它的“草图画手”。
2. 2020年:选举失利,反扑升级
2020年大选失利后,纳瓦罗并未远离政治。他发布了所谓的“纳瓦罗报告”,支持特朗普提出的“选举舞弊论”,并在1月6日的“国会山暴乱”事件中,扮演重要推波助澜角色。
2024年3月,他因“藐视国会罪”被定罪入狱。但这段牢狱之灾,并未削弱其影响力,反而让他在极右翼圈层中获得“殉道者”的地位。
3. 2024年出狱后:回归政坛,高歌猛进
2024年7月,纳瓦罗刚一出狱,即被重新任命为白宫贸易与制造业高级顾问。在特朗普新一届政府中,他被赋予空前权力,主导开启“全球关税战2.0”。
这一次,他不是建议者,而是“背后军师”。美国进入经济战争状态,全球资本市场剧烈动荡。
关税神话的崩塌:代价比幻觉来得更快
纳瓦罗式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关税阻止“他国剥夺美国人工作机会”,强行逆转产业链流动。他坚称,关税每年能给美国带来6000-7000亿美元收益。
然而现实却是: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过去五年美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成本92%由美进口商承担并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加征关税实际是对美民众加征“消费税”。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自第一轮关税战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增长停滞,制造业回流率不足10%。苹果CEO库克坦言:"离开中国完善的供应链,我们连一颗螺丝钉都造不利索。"美国消费品公司Viahart的首席执行官莫尔森还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史上最糟糕的经济政策”,并对“关税战”的结局做出预测:制造业回不来,美国只会更穷,所谓“关税能救美国制造”不过是致命幻觉。
美国农业联合会警告,“反制关税”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下降逾35%,中西部州农民损失惨重。
而在2025年这轮新关税战中,美股短短两天蒸发6.6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英国年GDP。
摩根大通表示,即将于本周生效的这些关税“可能会在今年将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拖入衰退”。在关税措施推出后,该公司将今年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从40%上调至60%。
“这是经济自残。”《华尔街日报》评论道,“纳瓦罗将复杂的国际分工问题,简化成一场孤立主义的赌博。”
“经济民族主义”的幻觉:从凯恩斯到凯撒
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写道:“世界是平的。”但现实告诉我们,平的世界容易受挤压,特别是当民族主义开始从边角压进中心的时候。
纳瓦罗所代表的“经济民族主义”正在逆全球化。他用关税筑起心理长城,将不满情绪变成政策工具。他让“美式民粹主义”有了看得见的成果——哪怕这种成果是一场剧痛。
他不是疯子,他是变异时代的产物。他提醒我们:当政策制定被仇恨动员代替,专业主义让位于情绪民意,一个国家就容易把自己锁进回音壁里。
来拆掉纳瓦罗筑起的这座“经济铁幕”?
我们不能简单将纳瓦罗妖魔化——那是对问题的逃避。他之所以登场,是因为全球化未能解决的结构性痛点依然存在:
美国中产阶层收入30年未显著增长;
新技术红利更多集中于金融与科技精英;
教育与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匹配全球化节奏。
纳瓦罗抓住的是这些痛点的情绪出口。
真正的解法,是在制度和分配机制上重新做加法,而非在边境上做乘法。美国需要重建的不是关税壁垒,而是教育体系、就业适应机制、社会流动性与全球责任意识。
中国不必恐慌,更不应被拖入“零和博弈”的迷思。一个14亿人口、创新能力逐年跃升的经济体,完全有能力以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来对冲短期贸易摩擦的冲击。
纳瓦罗成为众矢之的
譬如,马斯克和纳瓦罗之间的争执不断升级,甚至不共戴天。在新的社交媒体帖子中,特朗普的主要助手和捐助者马斯克称白宫高级贸易顾问纳瓦罗“真是个白痴”和“比一袋砖头还蠢”。在纳瓦罗周一将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描述为“不是汽车制造商”而是“汽车组装商”之后,这场公开争吵的最新一轮爆发。纳瓦罗被广泛视为特朗普关税计划的设计者,马斯克已表示反对这些计划。
真正的愚蠢,不是错误,而是执迷不悟
彼得·纳瓦罗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一个人可以拥有哈佛博士学位、可以写出畅销书、可以登上白宫讲坛,但如果他把经济政策当作复仇工具,把民意的焦虑变成关税的怒火,那么他也依然可能成为“最愚蠢的经济学家”。
而我们必须更警觉地去问:谁给了他那把钥匙?又是谁让美国关税战的“狗头军师”?
因为最终决定历史走向的,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选择。(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